辣椒精(比辣椒辣百倍的「辣椒精」,到底是什么“辣”?)
在国人的烟火五味里,辣味当仁不让地稳居前列,“辣”已经渗入到天南地北的美食中。
为了给嗜辣的人带来更过瘾的体验,一些食物会加入食品添加剂以增加辣度。近日,以辣闻名的小吃“曹氏鸭脖”公开的汤底配料中,就显示有辣椒精的存在。
辣度爆表的辣椒精对人体是否有害?《生命时报》邀请专家,教你健康吃辣。
受访专家
中国注册营养师 张海英
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临床营养师 王 曦
辣椒精到底是什么“辣”?
辣椒精又名辣椒油树脂,是从辣椒中提炼出的一种天然成分。
辣椒精中包含辣椒醇、辣椒素、辣椒红素等多种化学物质,其中辣椒红素属于植物色素,辣椒素则负责给食物增添辣味。
辣度是普通辣椒的一百倍
辣椒精中的辣椒素浓度非常高,因此具有浓烈的辛辣味。根据所用辣椒的不同,辣椒精辣度会有差异,但均显著高于天然辣椒。
研究表明,大部分鲜椒辣度为200~2.4万SHU(辣度单位),而辣椒精的辣度一般在100万SHU左右。
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《麻辣火锅底料辣度量化及等级划分》,对辣度进行了分级(150SHU=1辣度)。
按照换算,1万SHU左右的辣椒已经达到了“暴辣”的水平。
食品添加使用有“上限”
辣椒精属于食品添加剂,合规且不超量使用是合法的。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(GB2760—2014)》中明确规定,辣椒油树脂(即辣椒精)属于增味剂和着色剂。
辣椒精的用途广泛,在腌制蔬菜、豆制品、食用菌和藻类加工食品、经烹调或油炸的水产品、腌卤肉等制品中,均可以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”,属于较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。
在复合调味料和膨化食品中,辣椒精的使用限量分别是小于等于10克/千克和小于等于1克/千克。
营养价值较低
从营养上看,辣椒精属于复合提取物,除了辣椒素、辣椒红素之外,也含有蛋白质、多糖等成分,但含量很少。
辣椒精在加工提取过程中,可能损耗一些有益的营养物质,同时因为辣度较高,在食品加工中的用量非常有限,总体营养价值远远比不上新鲜辣椒,但只要合规适量使用,就无需担心食品安全问题。
超辣食物挑战人体“忍痛力”
对辣的耐受程度因人而异,跟生长地域、日常饮食习惯、身体消化道状况等都有关。吃过于辣的食物,可能对身体造成一系列影响。
挑战忍痛力
其实,辣并不是一种“味道”,而是一种“痛觉”。食用辣椒后之所以会感到辣,是因为辛辣食物中的一些复合物,激活了人体中一种叫做“伤害性感受器”的感觉神经元。
喜欢和不喜欢吃辣的人,所感受到的辛辣感是相同的,只是吃辣的人忍痛能力提高了,更享受那种“灼烧感”。这也可以称为一种“良性自虐”。
吃辣时,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辣度,不宜盲目跟风挑战。
刺激胃肠道
虽然国标对普通加工食品中辣椒精的使用没有规定上限,但每个人口腔状态及胃肠道消化能力不同,胃肠道黏膜对辣椒素的耐受程度差别很大。
对于平时不能吃辣的人来说,“变态辣”食物容易过度刺激胃肠道,可引起口腔疼痛、腹泻、胃溃疡加重等急性反应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正规餐馆或商超零售终端购买的加工食品,不会过度使用辣椒精,但一些街头无证摊贩由于缺乏监管,不排除为了控制成本、增加噱头,超量使用辣椒精制作食品,带来健康隐患。
超辣的加工食品往往也存在钠含量、油脂含量和精制碳水比例过高等问题,不建议多吃,有消化道病史的人更应少吃。
一套不伤身的吃辣方法
在很多人的食谱中,辣椒的地位不可取代。怎么吃辣才能既享受美味,又让身体耐受?
优先选鲜辣椒
辣椒首选新鲜的,急火快炒能减少营养素损失。腌辣椒(剁辣椒或者泡椒)风味独特,深受不少人欢迎,但长时间腌制会导致营养素流失,且其含盐量高,应尽量少吃,高血压患者更要注意。
辣椒酱、辣椒油等辣椒制品中也含有大量油盐,可替代部分食盐调味。
烹调少油少盐
吃辣的同时,避免油腻、高盐、高糖等重口味,否则容易加重炎症反应,也就是“上火”。
自家烹饪时应限制油盐的使用量,在外少吃这类菜肴。如果烹饪时用了辣椒,最好别再放花椒、黑胡椒、白胡椒等。如果太辣,可以适量加点醋,中和辣椒素,降低辣味。
注意营养搭配
吃辣时,可以适当搭配一些清淡少油少盐的蔬菜,比如清炒苦瓜、蒜蓉西兰花、大拌菜等,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。
主食选择粗粮和薯类,对于缓解吃辣后的燥热、上火非常有效。
吃辣后吃些酸味水果,其中含有的鞣酸、膳食纤维等,能刺激消化液分泌、加速肠胃蠕动。
牛奶和酸奶更解辣
辣椒素难溶于水,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。用水漱口可能有一点作用,减轻辣椒素引起的灼烧感;冰水比常温的水效果要好一些,更能对抗局部灼热感。
最适合解辣的是牛奶和酸奶。冰牛奶中的酪蛋白能将辣椒素包裹起来带走,起到很好的解辣效果,酸奶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。
避免过量食用
过量食用辣椒会刺激胃肠黏膜,使其高度充血、蠕动加快,引起胃疼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诱发胃肠疾病。
每天吃多少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。手脚容易发凉的人可适当多吃;有胃溃疡、食道炎、结膜炎、痔疮、便秘、痤疮的人要少吃。▲
本期编辑:杨萌
版权声明:本文为《生命时报》原创,未经授权谢绝转载。
本文 htmlit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m.0517w.org/news/7503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