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小食心虫(苹果树桃小食心虫的识别及防治技术)
危害特点
以幼虫蛀害幼果,由入果孔溢出泪珠状汁液,干涸成白色蜡状物,受害幼果发育成凸凹不平的畸形果,幼虫钻出果外,果面留有较大虫孔,孔外有时附着虫粪。
初孵幼虫钻蛀,在果面形成“泪滴”
幼虫为害形成的畸形果
老熟幼虫脱果排出虫粪
PART 2
形态特征
(1)成虫。体长7mm左右,身体灰褐色,复眼红褐色,前翅灰白色,中部近前缘有1个金色三角形蓝黑色斑,翅面有7~9簇斜立毛丛,后翅灰色;雌蛾下唇须长、前伸如剑;雄蛾下唇须短,向上弯曲。
(2)卵。卵近圆桶形,初产时黄白色,渐变为橙红色至深红色,卵面密生小点,顶部略宽,卵顶周围有2~3圈“Y”形刺。
(3)幼虫。老熟幼虫长约12mm,纺锤形,头褐色,前胸背板深褐色,身体桃红色。
(4)蛹。蛹长约7mm,黄白色,近羽化时灰黑色。越冬茧近圆形,夏茧为椭圆形。
越冬茧
夏茧
PART 3
发生习性
桃小食心虫在甘肃省天水地区1年发生1代,在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和陕西省1年发生2代,在山东、江苏和河南省1年发生3代。
越冬幼虫解除休眠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低温处理,冬茧在8℃的低温条件下保存3个月可顺利解除休眠。在自然条件下,春季当旬平均气温在17℃以上、土温达19℃、土壤含水量在10%以上时,幼虫则能顺利出土。
在辽宁省,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一般年份于5月上旬破茧出土,出土期延续到7月中旬,盛期集中在6月。出土后在地面作夏茧化蛹,蛹期半个月左右。6月上旬出现越冬成虫,一直延续到7月中下旬,发生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。成虫白天在树上枝叶背面和树下杂草等处爬伏,日落后活动,前半夜比较活跃,后半夜(0:00—3:00)交尾。交尾后1~2d开始产卵,多产于果实萼洼处。雌虫平均产卵44粒,最多可达110粒。卵期一般7~8d。第1代卵发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,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。初孵幼虫有趋光性,集中果面亮处爬行,寻觅适宜部位蛀入果内。随果实生长,蛀入孔愈合成一个小黑点,孔周围果面稍凹陷,多虫为害果实则发育成凸凹不平的畸形果。幼虫在果内蛀食20~24d,老龄后,从里向外咬一较大脱果孔,然后爬出落地,一部分入土作茧越冬,另一部分在地面隐蔽结茧化蛹。蛹经过12d左右羽化,在果实萼洼处产卵发生第2代。第2代卵在7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发生,盛期为8月上中旬。幼虫孵出后蛀果为害25d左右,于8月下旬从果里脱出,在树下土里作冬茧滞育越冬。
PART 4
防治技术
桃小食心虫的防治应采用地下防治与树上防治,化学防治与人工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原则。根据虫情测报开展适期防治是提高好果率的关键一环。
(1)农业防治。①冬季翻耕。结合冬季深翻施肥,将树盘内10cm深土层翻入施肥沟内,生土撒于树盘表面,可将越冬幼虫深埋土中,将其消灭。②地面盖膜。以树干基部为中心,半径1.5m左右的范围内,覆盖塑料薄膜,边缘用土压实,可阻挡越冬幼虫出土和羽化的成虫飞出为害。③摘除或拣拾虫果。及时摘虫果、拣虫果,可以减少树上用药次数,或不施药。一般摘除虫果是从6月下旬开始,每半个月进行1次。④果实套袋。于花后10~25d,结合疏果给果实套袋,可高效控制桃小食心虫为害。
(2)诱杀雄成虫。从5月下旬开始在果园内悬挂桃小食心虫性诱剂,每亩2~3粒,诱杀桃小食心虫雄蛾。1.5个月更换1次诱芯。对于孤立的果园可基本控制桃小食心虫为害,非孤立果园只能用于虫情测报,指使树体卵果监测时间和用药时间。
(3)化学防治。①树下地面防治。根据幼虫出土的监测,当幼虫出土量突然增加时,即幼虫出土达到始盛期时,应开始第1次地面施药。可用48%毒死蜱乳油300~500倍液或48%毒·辛乳油200~300倍液,均匀喷洒在树盘内。②树上化学防治。在地面用药后20~30d树上进行喷药防治;或依据田间系统调查,当卵果率为0.5%~1.0%、初孵幼虫蛀果前树上喷药;也可通过性诱剂测报,在出现诱蛾高峰时喷药。可选择4.5%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剂1500~2000倍液、20%甲氰菊酯乳油1500~2000倍液、2.5%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200~1500倍液等药剂,均有较好的防效。也可用48%毒死蜱乳油1200~1500倍液、50%马拉硫磷乳油1200~1500倍液。要求喷药必须及时、均匀、周到。
桃小食心虫防治技术图谱
来源 果树种植新技术
(农林卫视新媒体整理发布,如有版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)
本文 htmlit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m.0517w.org/news/5999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