柑桔炭疽病(柑橘炭疽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)
柑橘炭疽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
柑橘炭疽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病害,会引起落叶枯死、枝干开裂及果实枯蒂和腐烂脱落,导致树势衰退、产量下降,甚至果树整株枯死。
(一)症状
柑橘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、枝梢、花、果梗、果实,也会危害茁木、大枝和主干。
叶片发病分为慢性型(叶斑型)和急性型(叶枯型或叶腐型)两种。慢性型对发生于老熟叶片和潜叶蛾等造成的伤口处,干旱季节发生较多,病叶脱落较慢。病斑多在边缘或叶尖,近圆形或不规则形,浅灰褐色,边缘褐色,与健康部分界限十分明显。后期或天气干燥时病斑中部干枯,褪为灰白色,表面密生稍凸起,排成同心轮纹状的小黑粒点,小黑粒点为分生孢子盘。急性型常在叶片停止生长老熟前发生,多从叶缘和叶间或沿主脉产生淡青色或暗褐色似沸水烫伤的小斑。之后迅速扩展成水渍状波纹大斑块,边缘不清晰,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,甚至达大半片叶片,自内向外颜色逐渐加深,外围常有黄色晕圈,有的为0.5~1 mm暗褐色细边,与健康部分区别明显。湿度大时,在病斑上产生朱红色带黏性的小液点,有时呈轮纹状排列。急性型叶片炭疽病在春季常因柑橘树大量开花(白花树),养分供给失衡,导致树势突然下降而极易发生,或此时连续阴雨,或偏施氮肥、园内荫蔽等,会加速发病程度,造成全树叶片干枯脱落、枝梢枯死。
枝梢症状亦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。急性型症状常发生在连续阴雨的天气,在刚抽生的嫩梢顶端3~10cm处突然发病,开水烫伤状,3~5d后嫩梢嫩叶凋萎,发病处生出红色小液点。慢性型多在1年生以上枝梢叶柄基部腋芽处发生,病斑初为淡褐色,椭圆形,之后渐渐扩大成长梭形,稍稍凹陷,当病部扩大绕枝梢一圈时,病梢从上而下枯死,呈灰白色,其上散生小黑粒点状分生孢子盘。2年生以上枝梢,因树皮颜色较深,病部不易察觉,须将树皮剥开后才能看到枯死和病部扩展范围。病枝上的叶片往往卷缩干枯,经久不落。病斑较小或树势较壮时,则可随枝条的生长,其周围产生愈伤组织,在病皮干枯脱落后,形成大小不一的梭形或长条形斑疤。
大枝或主干遭受冻害后,在受冻部位长满炭疽病菌子实体,由于病部周围产生愈伤组织,病皮干枯爆裂脱落,俗称“爆皮病”。
花朵发病,雌蕊柱头受害,常出现褐色腐烂,引起落花。果梗被侵染,初期褪绿呈淡黄色,后成褐色干枯,流出胶质或无流胶,呈枯蒂状,俗称“梢枯病”,果实随之脱落,造成采前大量落果。
果实受害,幼果发病初为暗绿色油渍的不规则病斑,后扩大至全果,病斑凹陷,变为黑色,成僵果挂于树上;大果受害,其症状则有干疤型、泪痕型和腐烂型3种症状。干疤型多在果腰发生,病斑圆形或近圆形,黄褐色或褐色,革质状微下陷,发病组织不深入果皮;泪痕斑型则在果面有若干条如眼泪痕的长斑,上有许多褐色小凸点组成;腐烂型在贮藏期发生,贮藏至中、后期果实上多见,一般从果蒂部位开始,初期淡褐色,后来颜色变深至腐烂。有的果实是从干疤型发展至后来腐烂(见图1、图2)。
(二)病原及发病规律
柑橘炭疽病是真菌病害,病原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菌。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被害的病枝、病叶和病果组织中越冬,其中病枝叶是病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。生长最适温度为21~28℃,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~27℃。在翌年春,温度、湿度适宜时,越冬的菌丝产生分生孢子,借助风雨和昆虫传播。从伤口、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入侵寄主组织,以致发病。炭疽病是一种弱寄生菌,健康组织一般不会发病,但当冻害严重或早春低温潮湿,夏、秋季高温多雨,或受干旱等不利气候条件时,植株抗病力下降,往往危害严重。若管理不当,造成树体衰弱,或偏施氮肥生长过旺,则会助长病害发生。
(三)防治方法
1.加强管理
增施有机肥,改良土壤,注意果园排水,创造良好的根系生长环境。适当增施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,提高树体抗病力。
2.修剪清园
采果后至春季萌发前,对果园进行清洁。及时剪除患病枝梢,清除枯枝落叶,集中烧毁,并及时喷施有效农药,减少越冬菌源。夏季根据生长情况,进行短截修剪,保证果园通风透光好,促发健壮枝梢。
3.药剂防治
一般在春季花期、幼果期、每次新梢抽发期和冬季,根据树势壮弱和之前炭疽病发病情况,在每个时期及时喷药保护1~2次。可选用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8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25%咪鲜胺水乳剂750倍液,10%氟硅唑水乳剂600倍液,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40%腈菌唑水分散粒剂4 000~6 000倍液,或喷施0.3~1.0波美度石硫合剂。
柑橘疮痂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
本文 htmlit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m.0517w.org/news/50417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